受夏秋灾害性天气影响,部分地区蔬菜秋播(定植)延迟、幼苗长势偏弱,叠加近期大范围降温,秋茬和越冬茬蔬菜生产面临挑战。为加强在田蔬菜管理,提升蔬菜生产技术水平,有效防范和应对灾害性天气,保障冬春淡季蔬菜稳定供应,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、农业农村部蔬菜专家指导组、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,研究提出冬季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。
一、日光温室冬季生产关键技术
(一)做好设施设备维修加固
1.加固温室。检查维护温室骨架、立柱、墙体和进出通道等,尤其对抗风雪能力弱、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温室应及早进行加固。若遭遇暴风雪等极端天气,应设置临时立柱,增强骨架抗风雪能力,必要时破膜保棚。
2.维修设备。应全面检修温室电路、除雪设备及卷帘机、放风器、补光灯、应急加温设备等环境调控装备,确保设备正常使用。
3.更换棚膜。入冬前及时更换破旧棚膜,选择长寿、无滴、高透光和高保温的多功能塑料薄膜,东西行向栽培模式的温室可选择散射光薄膜。
4.增强覆盖。选择防水、抗老化的保温覆盖物,覆盖物之间应无缝搭接,及时更换损坏或保温性能达不到要求的保温覆盖物,高寒地区可采用双层覆盖,或在室内增设内保温,确保保温性能满足蔬菜生产要求。
(二)加强生产过程环境管控
1.温度管理。种植喜温蔬菜的温室,温室内白天气温控制在26—32℃,凌晨最低气温维持在8℃以上,夜间室外气温低于10℃时,覆盖保温覆盖物。冬季只进行顶部通风,并在通风口下方悬挂缓冲膜,在温室进出口悬挂薄膜或保温被,减少冷风对作物的影响。雨雪天气时,在保温被外覆盖塑料薄膜防止淋湿。遇到强降温等极端天气时,采取多层覆盖或使用高压钠灯、热风炉、加热风机、燃烧增温块等进行临时加温。
2.光照管理。清洁棚膜保证透光率,在确保温度前提下,可早揭晚盖保温覆盖物,延长室内光照时间。光照不足区域宜在温室后坡以合适角度张挂反光膜,提高温室光照强度。连续阴雨雪天气,晴时可卷起保温覆盖物,提升光照,有条件的可安装高压钠灯或LED补光灯。
3.湿度管理。合理控制温室内空气湿度,减少病害发生。早晨保温被卷起后和傍晚保温被放下前,进行短时通风排湿,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,如遇连续阴雨雪天气,可在中午室内温度较高时段通风10—20分钟。
4.水分管理。可采用膜下沟灌或滴灌、少量多次灌水、栽培畦过道中铺盖碎稻草、作物秸秆等方式,降低空气湿度。晴天选择上午浇水,中午温度高时及时通风排湿。低温期采用弥粉机、烟雾机等药械施药,或者采取加温、使用除湿机等方法,降低温室内的空气湿度。
(三)落实关键农艺措施
1.土壤障碍消减技术。结合换茬,实行蔬菜秸秆原位还田或秸秆、稻壳还田,提升土壤肥力。土传病害严重的土壤,采用石灰氮(40—60kg/亩)或棉隆(20—30kg/亩)消毒,增施生物菌肥,优化土壤菌群结构。有条件可进行土壤深翻,深度40cm左右。
2.促根壮秧技术。采用高畦或高垄栽培,定植前增施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或高碳堆肥。蔬菜定植后、覆盖地膜前可进行1—2次浅中耕,促进根系深扎。冬季可施用腐植酸或海藻酸肥,促进根系生长;喷施葡萄糖或氨基酸等叶面肥,促进植株生长。降温来临前,可叶面喷施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含锰、铜、锌等微量元素肥料,或者根施聚天门冬氨酸、海藻酸和甲壳素等肥料,增强作物抗寒能力。
3.保花保果技术。低温季节可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,促进果菜类蔬菜坐果和果实发育。茄果类蔬菜采用熊蜂授粉或振动器辅助授粉,番茄可在开花期使用对氯苯氧乙酸钠喷花。
4.植株调整技术。茄果类、瓜类等蔬菜应及时进行吊蔓、整枝、摘心、打杈、摘除老叶病叶、疏花疏果等,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,维持植株秧果平衡。如遇连续阴天或寒流强降温等异常天气,应及早采收具有商品性的果实并适当疏花疏果,维持叶片功能,增强灾后蔬菜恢复生长能力。
5.水肥管理技术。浇水做到“三浇三不浇”,即晴天浇水、阴天不浇,午前浇水、午后不浇,浇小水、不浇大水。选择连续晴天上午浇水,水温保持10℃以上。茄果类、瓜类蔬菜可选用高氮高钾型水溶肥,选用添加螯合态微量元素或含有腐植酸、氨基酸、海藻酸、植物诱抗蛋白等功能物质的肥料产品,促进植株生长。低温寡照季节,可叶面喷施0.3%磷酸二氢钾+0.3%硝酸钙+1%葡萄糖液,或0.3%高钾型水溶性肥料+0.2%氯化钙+1%葡萄糖液,补充生长所需营养。
6.病虫防治技术。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,蔬菜重点防治蚜虫、蓟马、害螨、烟粉虱等虫害,及灰霉病、霜霉病、炭疽病等病害,优先选用绿僵菌、球孢白僵菌、木霉菌、枯草芽孢杆菌、多杀霉素、氨基寡糖素等生物或生物源农药,科学合理地进行农药的混配和轮换使用;注意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。
二、塑料大棚冬季生产关键技术
(一)加强生产环境调控
1.改善棚内光照条件。选择透光性好、流滴持效期长兼具防青苔,初始透光率85%以上的PE、EVA或PO多功能薄膜,使用过程中及时清洁膜面,保证透光率,更换透光性能不能满足蔬菜冬季生产光照要求的棚膜,有条件园区可采用钠灯或LED补光灯等进行补光。
2.落实保温控湿措施。根据不同蔬菜种类对温度的要求,在大棚内采用无纺布等轻型保温吸湿覆盖材料,进行短期浮面覆盖,或采用“大棚+中棚+小棚”多层覆盖等方式进行保温。多层覆盖的内膜,在保证温度前提下白天应及时打开,以提高棚内光照强度。遇强降温天气,可采用高压钠灯、热风炉、加热风机、燃烧增温块等进行临时加温,并结合熏烟等方法减轻冷害。在不影响棚内气温前提下,尽量增加通风量,排出湿气,采用高畦覆膜栽培和膜下灌溉技术,或在栽培畦间覆盖碎稻草、作物秸秆等吸湿材料,降低棚内空气湿度。
3.做好低温期水肥管理。低温连阴天期间注意浇水频次,防止沤根死苗。植株长势弱可喷施含糖类、氨基酸类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(防冻剂)等,促进植株生长健壮,增强抗寒能力。
4.有效应对极端天气。遇有大风、冰雪天气,提前检查维护大棚骨架结构,对抗风雪能力弱、存在安全隐患的大棚进行加固,临时增加立柱,必要时破膜保棚。
(二)落实关键农艺措施
1.土壤障碍消减技术。使用石灰氮(40—60kg/亩)或棉隆(20—30kg/亩)对土壤进行消毒,偏酸土壤可增施生物炭、硅钙钾镁肥等土壤改良剂,提高土壤pH值。
2.促根壮秧技术。基肥增施优质堆肥或增加商品有机肥用量,提高土壤透气性。追肥可增加氨基酸、腐殖酸类水溶肥应用频次,促进根系生长和植株健壮。
3.合理密植及时采收。根据作物栽培种类和环境条件,合理密植。果菜类蔬菜应平衡低温下秧果关系,及时采收;其他类型蔬菜,根据市场行情和产品商品性,合理安排采收。灾害发生前及时采收达到商品标准的蔬菜,降低灾害损失。
4.病虫害防治技术。长江中下游及中部地区重点防治蚜虫、蓟马、菜青虫等害虫,及灰霉病、根腐病、青枯病等病害,优先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并交替用药,注意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,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水旱轮作栽培模式防治土传病害。
三、露地蔬菜冬季生产关键技术
(一)加强田间管理。南方冬季阴雨天气较多,易导致菜田积水,应保持菜田沟渠畅通,雨后及时排水降湿。低温、冰冻或者寒流到来前,在蔬菜根旁培土防冻。冬前适当控制施肥,减少灌水,寒潮来临前选择晴天灌水,减轻低温危害,恢复生长期增加水分、养分供应。对于因台风严重受损地块,重新种植生育期相对较短或抗寒性更强的品种。
(二)增强保温防寒。地面可覆盖塑料薄膜、无纺布等材料,或临时搭建小拱棚防寒,增强保温作用。大蒜、菠菜等越冬蔬菜可采取田间覆盖有机物料,在田间撒施玉米、小麦等作物秸秆或腐熟的牛粪、鸡粪等,促进春季早发。
(三)预防病虫害。定期巡查,监测病虫害发生情况,及时清除病叶、病株。化学防治应选用高效低毒农药,交替用药,注意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,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操作。
用微信“扫一扫”,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,
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。